
保险资管发力第三方业务 挑战何在?
【财新网】(记者 丁锋)
对于过去专注管理母公司资金的保险资管而言,第三方业务已成其新宠。如今,保险资管业开展第三方业务的比重正不断上升,多家资管公司第三方的管理规模已超千亿,不少公司第三方业务管理费的收入甚至已超过母公司保险资金的管理费收入。
一般来说,保险资管开展第三方业务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面向其他保险机构、银行、券商等第三方发行的保险资管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以及货币型、权益型、债券类等组合类产品;二是以投资顾问形式向第三方提供投顾服务。
但尚数“新兵”的保险资管,在很多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要面临券商、基金等的激烈竞争。日前,民生通惠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庄粤珉接受财新记者专访,谈及保险资管在争取银行委外业务、参与资产证券化与开展通道业务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2012年11月成立的民生通惠资管,脱胎于民生人寿的资管中心,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目前管理资产约2800亿人民币。董事长为博时资金的创始人肖风。
财新记者:潜力巨大的银行委外业务一直是各机构的争夺对象。在这个领域内,券商、基金占据着传统优势,保险资管这几年也加入进来。在你看来,保险资管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劣势?
庄粤珉:优势在于,一般而言,保险资金可能百分之七、八十都配置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其资金属性跟银行资金天然吻合。另外,险资是有刚性成本的负债,所以投资也是以安全为第一要素。比如,各家保险资管都会按监管要求设立一个信评部门,对非标和债券等各类资产进行内部评级,只有通过内部评级的资产才可以投资。不过,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保险资管对外报的资产投资收益率通常比基金和券商低,争取银行委外业务的时候较为困难,但在安全性方面确实是有底气的。
财新记者:这两年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保监会也在去年8月发布《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算是完成了对保险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顶层制度设计。在此之前,民生通惠发起的民生通惠-阿里巴巴1号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算得上是由保险资管发行的第一单真正意义上资产证券化产品。能不能谈下,这支产品当时的发行情况和经验?
庄粤珉:当时阿里巴巴在跟信托和券商做小额贷款的资产证券化,我觉得,保险资管应该也可以做这类业务,就跟阿里巴巴沟通,希望尝试一下。第一期我们算做尝试,只发行了2个亿。这个产品2013年上半年获批,应该算是2013年保险投资新政下发后,保险资管公司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
在这个支持计划中,民生通惠作为管理人,以产品形式募集资金,购买阿里巴巴旗下小贷公司的小额贷款资产,以该基础资产的回收款偿付投资收益,按计划安排向投资者返还投资本息。计划根据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分为优先级和次级受益凭证。其中,优先级销售给保险公司,次级由阿里持有。
2015年8月,保监会对保险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作出顶层设计,发布了《暂行办法》,我们做的另一单资产证券化业务“民生通惠-远东租赁1号资产支持计划”也在该办法发布后获批并成功发行的产品。
财新记者:作为新生事物,当时该类产品在业内的接受度如何?
庄粤珉:阿里产品发行时,业内对该类产品了解很少,接受度并不高,第一期主要以公司自持为主。后来的几期就好很多,共发行了50多亿,大部分卖给了其它的险资与银行。
远东产品发行时,由于融资方已在其他渠道发行了多款同类产品,保险的接受度慢慢在提高。但受制于各家保险公司的内部要求,我们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取得了最后比较好的结果。
财新记者:总的来说,保险资管发行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并不是很多。在该类业务的推进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庄粤珉:这块业务确实很难做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在捡漏。一般来说,选择发行资产支持计划的融资主体,更多是看中了险资这十几万亿的市场,所以才愿意找保险资管来做。一般融资方做资产证券化,会优先选择券商,因为其产品可以在深交所、上交所挂牌,信托、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流转,都属于公募或半公募产品,融资成本有绝对优势。保险资管发行资产支持计划暂不在交易所挂牌,属于私募产品,无形中就增加了相当一部分的融资成本。
很多融资方选择让保险资管来做,是希望以较高融资成本的代价,换来险资这块市场。你会发现,像我们做的阿里金融、远东租赁等项目,其融资主体都是在其他市场已经融过资了,才会选择保险资管来做融资。
我们现在非常希望,保交所能尽快开起来,然后保险资管发行的产品可以在保交所挂牌,银行等金融机构才会认同这是属于标准资产,融资成本才会下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跟业外竞争。
此外,保险资管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时,还可能需要克服监管的条块分割。此前,我们曾计划发行的一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已经过了保监会审批,但在即将发行前,被银监会驳会,主要问题就出在监管主体的不一致。
财新记者:在当前“去杠杆、防风险”的大背景下,险资运用政策也有一定的趋紧。前段时间,保监会接连发文,要求清理规范通道类业务,并收紧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能不能结合民生通惠的业务谈一下政策影响。
庄粤珉:通道业务开始的确支撑了我们业务的发展。一般来说,债权计划、不动产计划等项目的储备得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通道业务在我们第三方业务起步阶段贡献了一大部分收入来源。
监管规范清理通道业务,是考虑到该类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里面的风险点,主要在于要防范银行人员的内外勾结。这类风险可以从几个方面控制:首先要核实业务的真实性,要从不同的渠道去核实。第二,确保其每个经办人员的真实性。另外,要保证开户的真实性和存单的真实性。
关于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因为保险资管发行的产品主要面向机构,并没有放开对个人的销售,且有其他的一些限制,所以规模其实并不是很大。监管的收紧,应该对个别保险资管的业务会有较大影响,整个行业受影响并不大。